春風化雨——專訪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李興才教授
作者:林和安
發表于1987年印藝學會月刊45期
李興才教授(左)與作者攝于文化大學
一九八七年九月上旬,本人受命往臺灣與中國文化大學聯絡,抵達臺北入住酒店,即時致電李興才教授住家,李教授家居臺北郊區天母,由天母往臺北,車程約四十多分鐘,李教授聞訊后即乘搭計程車趕至酒店。見面后即熱情地表達歡迎之意,并在酒店房間內,懇切地交換雙方學會的資料。
李教授從事印刷教育卅多年,是臺灣印刷業人所共仰的著名學者,除著作本身外,門下桃李遍天下?,F身兼印刷組主任、中華學術院印刷工業研究所所長、中國印刷學會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稱,而李教授更領導編寫及出版多類印刷學術專著和在各著名印刷雜志及學報上發表論文,其對印刷學術的研究和傳播科技的熱忱,極受欽仰。近年來臺灣印刷技術的快速發展,李教授及文化大學印刷學系的貢獻固不待言,而由他所領導的中國印刷學會,不停地出版各類印刷學術書刊,亦肯定提高印刷從業員的技術水平。
在初步交換資料之后,我簡略介紹了印藝學會在香港的成立經過和最近的發展,對于印藝學會創辦之艱辛和經營上的困難,李教授感同身受,并即時同意委任印藝學會全權代售中國印刷學會出版及其名下之學術著作。對于初次見面,便得到這樣大的支持,使我很感鼓舞,更可見李教授熱心關懷所有華語區的印刷學術研究和進步。其推已及人,竭誠助人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效法的。
李興才教授在鑄字機旁
李教授亦表示同意印藝學會的刊物可轉載及摘錄其著作內容,無須任何代價,這樣的慷慨支持,使我非常感動。
談了個把鐘頭之后,李教授盛情邀請前往晚膳,一嘗其家鄉名菜:云南過橋米線、破酥包子、牛肉干巴、大薄片等豐富菜式,使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在晚飯中,我們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由印刷技術,以至世界大勢,大家邊吃邊談,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晚上。飯后李教授親以自行車送我回酒店才自行回家,并約定于周一引領我參觀中國文化大學的印刷學系。
中國文化大學位于陽明山的華岡,而其印刷學系則遠在二十四年前由張其昀先生創立,最初命名為中國文化學院“印刷研究中心”,后改“印刷工業研究所”。經過二十余年之努力,中國文化學院正名為中國文化大學。除了大學部日、夜間部的印刷學系已畢業印刷學士逾千人之外,并于四年前增設“造紙印刷研究院”碩士班,內分“造紙”及“印刷”兩組,現已有兩屆研究生畢業,促進了印刷學術的發展。
李興才教授贈印刷書籍
李教授在帶領參觀同時,詳細介紹了印刷研究所,并解釋因臺灣的開課日期在九月下旬,故無法看到學員上課實習的情景。李教授闡釋印刷研究所的意義,是使印刷教育自職業教育、??平逃?、大學教育、推廣教育、研究教育,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形成金字塔的狀況,可大可久。并希望由跟隨外國模仿抄襲,逐漸轉變為自立研究,發展自己的科技,使祖先發明的印刷術,在自己的土地上重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和發揚光大。
印刷研究所聘請的知名學者,除李教授兼任所長之外,有廖大林博士、管康彥博士、殷富博士、黃宗仁博士、陳靖宇博士、張三奇教授、許瀛鏗教授、林啟昌教授、史梅岑教授、許慶云教授、林裕發教授、何壽川教授,還由前年到去年,特別自美國RIT請來客座教授鐘宜寧助陣。至于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另聘有吳紹起博士、黃營彬博士、陳堯博士、劉聰桂博士、劉健雄博士等協助,可稱人才濟濟,而師資仍將繼續加強。
李興才教授與作者在文化大學印刷廠外合影
李教授特別提及其建教合作方式來支援研究生的研究,輔導研究生于課余到有相關印刷生產的企業單位合作,利用其完善的生產設備和現況資料作為研究工具。而印刷企業單位也可利用研究生的專案研究,協助解決其內部的難題。各企業單位對這計劃極表支持,像裕臺中華印刷廠、沈氏藝術印刷公司、榮氏印刷廠、中央印刷廠、中華彩印、永豐馀造紙公司……等都鼎力合作,使教學與實際相結合。
該研究所有大量資料庫存,并陸續增購國內外的參考書,本人隨即致贈全套印藝學會的出版物予該學院,并蒙李教授回贈其名下出版之中國印刷學會出版物多本,因全部書本太多且頗為沉重,我不能全數攜帶,只提取一部份回港。
李教授翻閱過本會之出版物后,贊許我們的努力和成果,并對我們的出版計劃大表支持,他同情我們征稿的困難,并允許將來的合作。對于本會出版物的內容和印刷質素,認為達到很高的水平,但希望更能充實月刊的內容,使可觀性提高。
最后我與李教授合影留念,依依珍重道別,踏上歸途。對于此行,可說是滿載而歸,除談妥港臺兩地學會間合作,建立了濃厚的友誼,也為學會帶回了大批的參考書籍,而部份的印刷刊物,將于以后數期,陸續介紹給本會會員,亦歡迎會員委托本會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