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升精神超世紀——訪臺灣印刷界及網絡界感想
作者:林和安
發表于《印藝》2001年第8期總第212期
印刷業正面臨著全面的技術革新和改造,數碼科技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驅使印刷業加快步伐邁向數碼化、網絡化。
臺灣同業早在TIGAX 2000國際印刷展就提出“數碼跨世紀,網絡跨媒體”的主題理念,經過2001年北京第七屆世界印刷大會開展的“21世紀知識經濟對印刷業的挑戰”主題研討之后,臺灣同業有哪些新思維及新行動呢?筆者于七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走訪了臺灣印刷界及網絡界的朋友。
首先,拜訪了臺灣區印刷工業同業公會,得到袁榮華理事長及黃毓麟、呂進發、李興才、魏尚敬、邱華演、張和雄、張中一、張云軫、胡宏亮等朋友的熱情款待。大家互相問候,交流動態,對兩岸三地印刷業現狀和發展趨勢交換了看法。
|
與印刷界好友合照 后排左起:張云軫、邱華演、張和雄、張中一、胡宏亮 前排左起: 魏尚敬、呂進發、袁榮華、林和安、黃毓麟、李興才 |
印刷業的確面臨著觀念和技術轉型的嚴峻壓力;面臨著一場脫胎換骨的大改造。印刷流程要重組、市場要細分、成本要降低、服務要升級。印刷行業已經開始依技術與市場分化重組,有些工序面臨淘汰;而適應潮流順利轉型的企業則獲得新的商機和發展。在轉型期間,企業經受著人才和資金的雙重壓力,但印刷人有著畢升改革精神,一切暫時的困難都將被克服。
臺灣印刷業較早DTP化,較早引入CTP,有的工廠甚至實現了光纖傳輸、CIP3管理,并向CIP4邁進,實現了營銷、采購、生產、加工、倉儲及財務數碼化管理。在資訊傳播界,有財團投入數十億臺幣進行收購合并,以求電視、電話、報紙、雜志、網站、CD之大整合,切實推行“數碼跨世紀,網絡跨媒體”的世紀理念。
|
與網絡界朋友合照 左起李宗南、林和安、林文誠、楊啟雋 |
印刷產業在向數碼化網絡化轉型,那么臺灣的傳統電子工業又如何適應潮流的發展呢?眾所周知,臺灣隨著美國資訊工業的發展,成為全球電腦主機板的主要生產基地,臺灣生產的平臺掃描儀產量更執世界牛耳。臺灣電子產業捕獲了豐碩利潤,也推動了經濟信息化。當網絡化在人們的經濟生活中愈來愈重要時,臺灣一大批電子企業已早著先鞭,開發和生產高科技的產品,切入美國思科(CISCO)等大型網絡設備廠商所忽略的中小企業和家庭市場,例如寬頻共享路由器。目前,市面上眾多牌子的小型寬頻共享路由器,大多產自臺灣。筆者應邀參觀了專門生產小型寬頻共享路由器的大江科技有限公司(www.jaht.com)及新軟系統股份有限公司(www.nusoft.com.tw),看到他們現代化的生產,看到了他們一大群專業的軟硬體開發人員。努力的網絡界使企業產品占領快速增長的市場,也為印刷界的網絡化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
圖文信息數碼化使“網路生活”(臺灣稱網絡為網路)在社會得到普及,臺灣印刷媒體具備了拓展新市場領域堅實的基礎。
![]() |
與教育界好友合照 左起陳聰敏、林和安、李興才、陳昌郎 |
人才歷來是企業成長的重要因素,高新技術含量愈來愈高的印刷產業,不乏高素質的人才。在臺灣電腦學校及培訓機構比比皆是,為信息工業培訓了大批人才;同樣,臺灣的印刷學院及各類專項培訓也星羅棋布。筆者訪問了臺灣六大印刷教育院校之冠的中國文化大學印刷傳播系,和系主任陳昌郎教授深入探討了印刷教育問題。大家認為,隨著印刷業智能化的提升,印刷企業將更倚重人才的知識。臺灣印刷產業在八、九十年代的快速發展,正是得力于豐富的人才資源。在基礎開發方面,印研中心(www.ptri.org.tw)投入巨資研發了簡單獨特的顏色管理系統;嶄新科技公司(brainnew.com.tw)研發了基于PDF和JDF的工作流程軟件,使出版社和輸出中心、印刷廠實現網絡聯盟。并把流程軟件出口海外。臺灣的名片小批量彩印,已應用網絡傳輸頁面、實現經濟快速的出版印刷。
對臺灣的教育優勢,同仁李育才執委曾深感香港印刷業將因人才教育落后而失去后繼動力。在參加臺灣區印刷工業同業公會五十年慶典后投稿“科教是印刷工業發展的動力”于印藝會刊,呼吁香港政府及早開辦大專印刷學位教育?!爸R就是力量”,筆者也認為香港印刷教育與臺灣的差距將影響香港印刷業的前途,這一點值得香港政府及印刷同業關注。
走進知識經濟時代,印刷—這個人類最大的信息產業支柱正迅速向數碼化、網絡化邁進,以適應全球信息傳播及經濟活動的需求。這是繼畢升發明活字之后,印刷史上又一次意義重大的飛躍。借助此次飛躍,印刷業將為人類經濟文化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筆者臺灣之行深深感到,臺灣印刷業充滿推動數碼化轉型的強勁動力。難能可貴的是,臺灣印刷同業對中國文化擁有深厚的感情。對于中國印協武文祥理事長倡議的“兩岸三地印刷聯誼會”紛紛表示極大的熱情與支持。筆者作為香港印藝學會(www.gaahk.org.hk)的公關總監和大中華印藝網(www.badgeryearbook.com)的創辦人,促進兩岸三地印刷交流乃印藝學會和大中華印藝網之宗旨,亦希望透過網絡這個橋梁,以期促進中華民族的印刷產業在廿一世紀再創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