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兩岸四地印刷文化交流
——首次兩岸四地印刷同業交流聯誼會在臺北圓滿舉行
作者:林和安
發表于《印藝》2003年第1總第229期
2002年12月20—21日,首次兩岸四地印刷同業交流聯誼會在臺北舉行。這是兩岸四地印刷界的一次盛會,內地代表團一行8人,由中國印刷協會武文祥理事長帶隊;香港印刷業商會何家鏗理事長及葉裕彬監事長出席,香港印藝學會李春霖名譽主席,林和安公關總監及李育才執委出席;澳門印刷業商會麥志權理事長出席;臺灣區印刷暨機器材料工業同業公會作為東道主,為會議的成功舉辦盡心盡力、功不可沒,公會理事長袁榮華及黃毓麟、呂進發、嚴長庚、張和雄等理監事出席,大會議特邀請李興才教授、許瀛鑒教授、魏尚敬教授、許銘??偨浝砹邢?。
交換紀念品 大會現場 兩岸四地同業交往十多年以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隨著兩岸相繼加入WTO,四地印刷界將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而在友好交往與合作的基礎上,如何充分發揮其在資源、資金、人才、市場、科技、管理方面的互補性,以提升中華印刷的競爭力乃此次交流會的宗旨和目的。
此次聯誼會達成以下共識:
1、一致同意定期舉行兩岸四地印刷交流聯誼會,每年舉行一次,由兩岸四地有關印刷團體輪流負責組織和主持。下一屆會議將于2003年5月中旬在上海舉行;
2、為了使交流聯誼會活動規范有序、長期發展,擬由中國印刷技術協會負責起草聯誼會活動規程,提交下一屆上海交流會時審議通過;
3、相互組團參觀訪問,以交流經驗信息增進友誼,按實際需要不定期實施;規劃舉辦印刷技術、印刷業發展策略及印刷史、印刷術語標準化與漢字等學術方面的研討會;
4、研討兩岸印刷教育及人才培養互訪等活動;
5、加強印刷社團、媒體相互間交流。
交流會日常聯絡工作由四地有關印刷社團指定專人互相聯系。
武文祥團長講話 黃毓麟講話 振興中華印刷技術是共同的歷史責任
印刷術和載體的紙張都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這兩項發明在人類發展史上做出了舉世公認的偉大貢獻,有力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
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我國第一次印刷技術革命。如果說上世紀從鉛排鉛印到電腦排版和膠印是我國第二次印刷技術革命的話,那么本世紀之初的數字印刷和網絡出版的進展將是我國第三次印刷技術革命。
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偉大創造,漢字電腦排版技術 20世紀中葉,電子電腦技術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文化的進步,人類進入了信息化時代,開始用電腦處理信息,包括資料、文字、圖形、語言等等。
眾所周知,西方國家采用的是拼音文字,一般字母只有幾十個(英文為26個),字形簡單,容易實現文字處理。而我國漢字是一種方塊字,結構復雜、筆劃多、字數多,字體也多,印刷用的漢字字模數量超過65萬個,其對應的存儲量超過200億字節,比西方信息存儲量高出上萬倍。在當時,為解決最基本的漢字信息處理及與外文兼容這一世界性公認的難題,以王選院士為代表的科技攻關小組花了近20年時間,不僅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題,而且還實現了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商品化?,F在已有100多家報紙實現了采編、組版、輸出、遠傳、檢索一體化的流程管理,電腦排版系統的日文版已進入日本市場,西文版也已進入歐美市場。
數碼印刷(Digital Printing) 從廣義來說包括印前到印后的全過程,還涉及網絡化、跨媒體等方面,從狹義的觀點則指實施數字化印刷的印刷設備系統。目前,數碼印刷機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印版,由電腦把信息直接輸送、記錄到載體上的全數碼印刷機,英迪果(Indigo)、蔡康(Xeikon)、施樂等為此類代表;另一類是帶有印版的半數碼化印刷機,此類代表以海德堡為首,現已擴展曼羅蘭、高寶、小森等幾乎所有膠印機制造商。
對于全數碼印刷來說,消除了印版和膠卷,信息在印刷過程中是可變的;可以隨時間、地點、材料的不同安排作業,生產周期短,可以實現按需印刷,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對于半數碼印刷來說,不同之處在于仍然使用印版,目前,此類印刷機采用的是數碼式直接成像技術,其典型代表是海德堡的SpeedMaster DI與QuickMaster DI 系列。數碼印刷作為一種新興的印刷形式,在市場所占的份額正在逐年增長。
電腦直接制版(CTP) 從廣義數字化印刷來看,CTP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
CTP始于1995年德魯巴推出,比數碼化印刷系統大致晚5年,從其發展來看,其速度與熱度似有后來居上的趨勢。據美國NPES主席介紹,2000年CTP系統在美國安裝應用為1240臺,估計今后5年中每年將以39%的幅度增長;德魯巴在全球的銷售量據稱已達4000臺。
網絡出版在幾年前是由“基于Web的印刷出版”和“以Web為媒體的出版”兩個概念組成,現在已統一為“基于Web的跨媒體出版”。
隨著IT的發展與滲透,印刷業與信息業的界限已在起變化。印刷業正朝著兼具“制造業”和“信息業” 雙重性的獨特產業轉變,并且不斷強化“信息交流產業”的形象,以“知識附加值”來確立競爭優勢?;ヂ摼W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已發展成為除印刷媒體、廣播媒體、電視媒體以外的第四種媒體。出版印刷業在傳統紙媒體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向跨媒體發展,實現信息的一次處理多次輸出(R.O.O.M)和數碼化資產管理(DAM),乃順應時代潮流、發揮自身優勢的明智之舉。
印刷業既是高新技術、知識的服務行業,也是高生產力的制造行業,與知識和信息緊密相聯。知識經濟已構成經濟發展的主體,信息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印刷業不可能不變,也不可能不走合作發展的道路。
筆者曾有幸參加過2001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七屆世界印刷大會,加上此次臺北印刷交流會,深為這些奔波勞頓的印刷人那種以振興中華印刷為己任的歷史使命感所感動。
加強交流與合作,促進祖國和平統一
中華文明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兩岸同文同宗、同根同源,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愿,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基礎。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然而在文化上卻有明顯的融合、同一性。臺灣文化雖有自身特點,但它的根在內地,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兩岸同胞同種同文,中華文化植根于兩岸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之中。在臺灣近代史上,臺灣文化承受了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但臺灣同胞始終保持著中華民族的尊嚴和中華文化的特性。
在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可以改朝換代、可以有外族入侵,但強烈的統一意識是最富感染力和號召力的,也是中華文明最厚重、最崇高的組成部分之一。這種強烈的統一歸宿意識,傳承幾千年,不以時間的延續而淡漠,不因朝代的更迭而動搖,已成為深植在每個國人內心深處的價值標準和政治理念。這是不可撼動的兩岸走向統一的文化基礎和必然。
加強兩岸四地印刷出版界的交流與合作,以漢、唐時期的開放心態,容納對方,拋棄閉關自守、狹隘的自我本土意識,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大力促進兩岸共同文化交流。
隨著兩岸相繼加入WTO,中國印刷業面臨同樣的機遇和挑戰,市場競爭的形勢更加嚴峻。如何發揮各自優勢,最大限度地實現互補,整合資源、迎接挑戰;如何依靠高新科學技術搞好、搞活企業,使其在競爭中有所作為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中國有句老話:打虎不離親兄弟,上陣不離父子兵。在新一輪的更加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兩岸印刷界應以加強文化交流促進經濟合作、促進政治改革,進而最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
李興才教授講話 林得金先生講話 拓展網絡空間 促進兩岸四地印藝交流
當前國際印刷技術發展的主流是數碼化、網絡化,而且是從印前貫切到印后,形成綜合化、流水化,所以越來越強調工作流程(不僅是生產流程,還包括管理流程)的電子化、科學化和一體化。因此,也就出現了專門為此進行研究的國際組織CIP3(現在又發展到CIP4)?;ヂ摼W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對印刷業來說,不僅區域化、本土化的觀念已被突破(如一些國際大印刷企業已來華開展業務),而且行業的生產結構與服務目標也隨著市場與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如小批量化、個性化、按需化等。在目前“三通”未果情況下,網絡對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更為便捷、通暢的渠道。
中國新聞出版署于永湛副署長在第七屆世界印刷大會會前接受專訪的發言中指出:“我國印刷業目前存在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企業管理落后、勞動生產力低下、產品質量不高等問題仍很突出。從整體上看,我國印刷行業的產業素質不高,競爭力不強,很難適應我國加入WTO后的新局面,更談不上落實江澤民主席提出的‘走出去’的要求”?!白叱鋈ァ贝嗽捄喍?,但卻包含了許多值得深思的題目。此次臺北兩岸四地的印刷交流會是兩岸五十多年來第一次在臺灣舉辦的此類交流活動,不就是“走出去請進來”的最好實踐嗎?
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帶給企業的是無窮的商機,讓企業能抓住機遇與時代一同騰飛;帶給個人的是自由廣闊的信息天地。伴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使印刷技術、信息的跨地域傳播變得更為方便快捷;伴隨著數碼化、網絡化印刷時代的到來,網絡促進印刷文化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香港印藝學會網站(www.gaahk.org.hk)和大中華印藝網(www.badgeryearbook.com)正是為了適應這一時代要求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