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資源 優勢互補 大中華經濟區與印刷業的前景
發表于《印藝》2003年第5期總第233期
作者:林和安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和重心不斷向亞太地區轉移,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后,以北京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區也正在形成。據專家預測:未來10年,三大經濟圈將在中國經濟中起主導作用(三地的GDP和出口都將超過全國的80%),為整個國家、亞太地區,甚至全球經濟帶來新的發展動力。
印刷工業,是一個傳統的都市型工業。伴隨著以產業鏈為紐帶的三大城市群(帶)經濟圈的形成,可以預見大陸印刷業的三大區域經濟格局即將形成。對兩岸四地印刷界來說這是件好事,是機遇,也是挑戰,無論是區內還是區域之間,都存在著競爭與合作、存在著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課題。繼去年12月臺北首次兩岸四地印刷同業交流聯誼會之后,現各位印刷界前輩、新朋老友又匯聚于此,共同探討這一話題,冀望于在友好交往與合作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揮各自在、資金、人才、市場、科技、人力、信息以及管理等各種資源方面的互補性,以提升大中華印刷的整體競爭力。
區域經濟格局的形成
2001年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斯蒂格列茨認為:新世紀對于中國有三大挑戰,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國的城市化。他提出“中國的城市化將是區域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并產生最重要的經濟利益”。由中國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和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組長牛文元教授為首的近百位一流專家,經過歷時兩年的調研和超過10億次的數據運算后,一部極具分量的中國城市發展白皮書《2001-2002中國城市發展報告》于不久前面世。
報告指出:中國目前已形成三大城市群,這就是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環渤海灣城市群。伴隨著三大城市群的興起,相應的區域經濟格局也將形成,他們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
目前,關于珠三角與長三角誰優誰劣的各種綜合經濟研究分析報告很多,長三角確實處于上風。在《2001-2002中國城市發展報告》中的中國城市發展“真實能力”一項表明,前兩位為上海、北京,深圳居第三,廣州居第四。盡管如此,專家們仍認為珠三角城市群更為成熟,發展潛力更大。
專家們認為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要比長三角快半拍;它在資源整合協調上,要比長三角一市兩省的整合有效率;它在地緣上與港澳、東南亞經濟合作更趨明朗,并已開始動作;而它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在政治體制上的改革,首先會在珠三角發揮作用。比較而言,面積比珠三角大一倍的長三角的綜合實力雖然強過珠三角,但其發展潛力不如珠三角。而京津唐地區則因為經濟基礎較差,商業活動密度較低,發展潛力只能屈居第三。
原寧波市副市長、現任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的劉福坦指出:珠江三角洲是廣東省的,調控起來非常簡單,導致珠江三角洲區域的產業結構比較合理,也說明了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性。這一點和長三角地區涉及兩個省和一個直轄市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香港是世界四大印刷中心,區域競爭推動粵港整合。近來粵港合作、深港合作,建立大珠三角經濟區的進程也在加快,各方表現出的積極姿態正進一步驗證專家們的論斷。香港貿易發展局認為,隨著中國入世及市場的進一步放開,香港加強與珠三角的經濟融合,將可提供一個完善的國際服務中心及中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及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香港—珠三角經濟區將成為“世界上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經濟樞紐及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全區土地面積占全國1%,人口占全國的6.25%,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21%,而上海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實力最強的龍頭城市,經濟擴散的中心,產業布局的重心。圍繞著上海經濟的增長,第一擴散圈層是蘇州、無錫、杭州和寧波,這一圈層的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大,鄉鎮企業發達,普遍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和財稅來源;第二擴散圈層是南京、嘉興,紹興、常州和鎮江,這一圈層工業發展迅速,主要向機械、電子方向發展;第三擴散圈層是揚州、南通、湖州和舟山,這一圈層的鄉鎮企業發展較晚,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產業結構水平較低。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長江三角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引人注目的亮點,而臺資企業則是推動長三角地區迅速崛起的生力軍。短短十年之間,長江三角洲集聚了數十萬臺商、上萬家臺資企業,成為繼珠江三角洲后又一個臺資企業高度密集地區。
上海是外資進入中國大陸的“橋頭堡”,到上海來就意味著能參與更大范圍的國際競爭,擁有更廣的市場。飛速發展的上海成為吸引海內外投資者的熱土。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有7個外商投資項目登陸上海,有3000萬美元的合同外資流進上海。上海同樣吸引著眾多國內投資者的目光。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有9800萬元人民幣的內資進入上海,平均每天新增15家外地在滬企業。目前已有100多家國內大型企業的總部已經遷到上海,隨著大陸加入WTO和上海申辦世博會的成功,上海融入經濟全球一體化和建設“國際大都市”進程的加快,將是上海印刷業發展的重要機遇,同樣,這也吸引了港商的注意。
環渤海經濟區
環渤海經濟區,亦稱大北京經濟區,是指由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轄的京津唐和京津保兩個三角形區域,以及周邊的承德、秦皇島、石家莊等,區域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人口4,000萬。相比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和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區的發展還在起步階段,但這一地區潛在的優勢卻不容忽視。
環渤海地區是日益活躍的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國歐亞大陸橋東部起點之一。在國際經濟一體化和重心不斷向亞太轉移的大趨勢下,這個地區巨大的潛力開始凸顯。目前這里的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占到全國的1/4,并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術產業帶,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業群、港口群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京津唐是千年帝都,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出版中心,現代中國高等學府和高科技的聚集地,對于橫跨制造業和文化傳播業的印刷業來說,其發展勢頭也不可忽視。
交通地理位置上,京津唐距日本、韓國較近,基礎工業及網絡投資是較有利地區。另外,北京與天津之間的火車與汽車車程均為2小時,天津擁有15米水深的深水港,連接京津唐的高速鐵路正在考慮中,可將三地的交通時間縮短到半小時。
從納什“非合作博弈論”看區域經濟合作
納什(John Forbes Nash Jr.)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數學天才,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好萊塢影片《美麗心靈》主人公原型。他以兩篇關于非合作博弈論的重要論文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競爭和市場的看法(注:非合作博弈,也就是各方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達到力量均衡的理論),他證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證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納什均衡”,從而揭示了博弈均衡與經濟均衡的內在聯系。
從“納什均衡”中我們可以悟出一條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其次,“納什均衡”是一種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現實生活中非合作的情況要比合作情況普遍。當今時代,我們立足的是一個WTO的地球,在這樣的大環境里,印刷業的競爭已演變成全球化的競爭,未來幾年印刷企業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無論你在哪里工作,做決策時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多從全球性、產業鏈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方面考慮,進行策略性分工合作,在業內錯位生產,才能共同發展。
九七金融風暴之后,世界各國的經濟不約而同的進入通貨緊縮年代,通縮導致微利時代的來臨,WTO、全球經濟一體化,預示著貿易壁壘的打破和壟斷經濟時代的終結,給發展中國家和廣大中小企業帶來機遇和挑戰,以往幾個大公司通過壟斷經營獲取高額利潤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一方面,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各有千秋,各種印刷包裝基地、印刷城、包裝中心的建設取得了喜人成績,但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低水平重復建設、產業結構方面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海外印刷巨頭紛紛搶灘登陸我國印刷市場,進一步激化了供需矛盾,競爭更加激烈。大中華區印刷業急需擴大全球印刷市場份額,急需優化產業鏈、分工合作,香港、臺灣、新加坡將更注重全球市場開發、創意設計、產品開發以及高檔書刊的印刷,而中國大陸將注重內銷的包裝印刷以及人力成本較大的其它環節。
2002年,香港本地印刷企業萎縮了1000家,但印刷出口仍獲得5%的增長,說明香港印刷已成功轉變為以珠三角為生成基地。但冠狀病毒給香港旅游、零售、物流、金融造成嚴重災難時,印刷業有可能如98年金融風暴時體現出強勁的抗災能力,為經濟增長保留一些氣息和實力,為未來的發展鋪路。
大中華區印刷業發展趨勢預測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如今,華人印刷企業仍在這個大舞臺上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本會顧問林光如先生不久前披露了最新統計數據:印刷業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制造業之一,2001年全球印刷產值達4210億美元,亞太地區印刷產值占32%,高于歐洲的30%,及美洲的28%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印刷份額將會更大。
這里借花獻佛,提供業界幾位專家、學者的預測與印刷同人共勉:
北京印協武文祥先生預測,一個大中華、大印刷的產業鏈即將形成。
臺灣學者陳政雄先生預測,漢字傳播圈5年內將超越德文成為世界第二傳播語言。甚至超越英文傳播圈也是有可能的。中文傳播發展對日本、韓國、海外華人及越南都有磁吸作用。以人口和經濟力量做后盾,在電腦科技持續發展下,相信漢字傳播會有更美好的前景登上傳播盟主的寶座。
香港印藝學會顧問林光如先生指出:印刷業這個全球制造業巨人,正以無比迅捷的速度向前邁進,華人印刷界是這個巨人強有力的支撐。
香港印藝學會李育才先生預測,地球上大的時區有三個:倫敦、香港和紐約,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巧妙地分布在三個時區上,世界上三大物流港也巧妙地分布在這三個時區上,全球三大印刷中心有可能也巧妙地分布在這三個時區。
早些時候(3月13 日),香港印藝學會慶祝成立20周年,邀請了兩岸五地印刷同業共12個代表團訪港。除慶?;顒油?,同時還舉辦了兩場研討會,一場是與職訓局合辦的《大中華區印刷業務現況報告及前景》,另一場是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聯合舉辦的《拓展國際印刷市場攻略》。在這次香港研討會上,上海來的同業希望香港發揮國際市場經濟紐帶作用,協助上海進入國際市場;臺灣來的同業也表示須擺脫內銷慣性,著眼全球市場。
從目前華文印刷增長勢頭來看,中國人均用紙量10年來上升了4倍,首次超越日本,直逼美國??梢灶A測,大中華印刷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印刷產業。我期待著在中國印刷業未來發展歲月中與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注:本文所提到的部份經濟理論可參看《經濟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