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區域合作 打造大中華印刷航空母艦
資料來源:《印藝》第238期
作者:林和安
中國國際全印展和第二屆“兩岸四地印刷業交流聯誼會”今天成功在上海舉行了,這是繼2001年北京第七屆世界印刷大會之后海內外印刷界的又一次盛會。同期舉行的第二屆“兩岸四地印刷業交流聯誼會”將審議通過聯誼會活動章程,兩岸四地印刷業的區域合作與交流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2002年12月臺北首次舉辦兩岸四地印刷同業交流聯誼會之后,現各位印刷界前輩、新朋老友又會聚于此,期望在友好交往與合作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揮各自在資金、人才、市場、科技、人力、信息以及管理等各種資源方面的互補性,共同打造大中華印刷航空母艦,以提升大中華印刷的整體競爭力。借此機會,本人想與諸位印刷界同仁交流四個話題。
一、中國三大印刷產業區的形成
近年來,大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連同正在加緊建設的“環渤海經濟區”,中國的三大區域經濟格局已經形成。據專家預測:未來十年,三大經濟區將在中國經濟中起主導作用(三地的GDP和出口都將超過全國的80%,據統計,現在珠三角七市的人均GDP是3,750多美元。香港23,800美元;臺灣12,916美元。)
WTO時代將為整個國家、亞太地區,甚至全球經濟帶來新的發展動力。北京辦奧、上海申博的申辦成功,更加鼓舞了中華民族的士氣,也昭示著民族興旺時期將又一次到來。伴隨著以產業鏈為紐帶的三大經濟區的形成,印刷工業,也將隨之增長。這對兩岸四地印刷界來說是件好事,是機遇,也是挑戰,無論是區內還是區域之間競爭與合作、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發揮優勢互補,加強區域合作
近來香港與內地融合的進程在加快,繼廣東省開放個人自由游港后,北京、上海等城市也相繼開放了居民自由赴港旅游簽證。香港特區政府與內地政府在2003年6月29日簽署了《內地與香港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將允許香港物流公司直接在內地經營陸路貨運服務,為香港及外國客戶辦理香港至內地各省的貨運“直通車”服務,以及273種香港產品可享有零關稅優惠等政策。在這一熱潮中,包裝印刷業應是受益行業之一,在率先開放的17個行業中,沒有哪一個行業能離開印刷業。物流的暢通和人員往來的便利為加強京港、滬港、粵港印刷業區域經濟的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世博會將在京、滬兩地舉行,會展經濟必將大大促進兩地印刷、文化產業的發展。香港享有世界四大印刷中心之一的美譽,香港印刷業素以產品精美質優、價格具有競爭力、效率高、信譽好著稱于世。同時香港也是世界三大華文出版中心之一,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國際視野、策劃能力、文化產品的創新、市場營造能力、新科技的應用等方面也較有優勢。
2003年8月1日,由香港出版總會、香港設計師協會及本會籌劃的“香港文化產業透視研討會”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多位與會專家認為,香港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意中心”,而內地人才濟濟,兩地應該加大發展“創意產業”的合作力度。來自臺灣師范大學的林磐聳教授表示,內地設計人才眾多,香港在服務業方面具有優勢,兩地合作十分有利。他認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和上海2010年世博會的舉辦需要很多廣告、設計方面的精英人才和團體人才,香港業界應有不少機會。
隨后,香港還推出了一個與“創意工業”關系密切、旨在推動香港成為亞洲區文化產業中心的“香港文化產業博覽”系列活動。該博覽主要是將出版、印刷、設計業的成功案例展示給各階層人士,香港業界期望于通過活動能引起本土及海外人士的關注,與京、滬兩地,包括珠三角地區的相關企業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為兩地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的創意、印刷服務。
三、大珠三角創建世界印刷中心
區域競爭推動粵港整合。近年來粵港合作、深港合作,建立大珠三角經濟區的進程也在加快,各方表現出積極姿態。2003年5月底,廣東省新聞出版局經過調研后提出:要聯合香港,將大珠三角打造成為國際性印刷中心。這個大膽的思路也得到了珠三角印刷業界的積極響應與支持。由香港印刷業商會、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及廣東省印刷協會聯合主辦的題為“珠三角如何發展成為世界印刷中心”研討會已于8月5日在廣東省東莞市舉行,其中心議題就是“粵港同建世界印刷中心”。
珠三角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近幾年珠三角印刷業發展異常迅速。據廣東省新聞出版局的調研報告顯示,珠三角現有印刷企業1萬4千多家,從業人員53萬多人,其中外商投資印刷企業622家,“三來一補”印刷企業936家,2002年印刷工業總產值650億元,占全國的1/4,并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2002年,廣東珠三角有1600家印刷企業承接印刷了世界50多個國家的印刷品,總用紙量535萬噸,年出口產值195億元人民幣,是全國印刷產品加工出口不折不扣的“龍頭老大”。在全國引進的143臺CTP電腦直接制版系統中,珠三角有87臺,占60.8%。作為香港印刷業發展腹地的珠三角在國際印刷業中將擔當重要角色。
香港和廣東大珠三角印刷業每年共有980多億元人民幣的產值,而香港印刷業70%以上的生產能力已經轉移到珠三角地區,沿用“前店后廠”的運作模式,以香港作為資訊、研發、設計與接單中心,以珠三角作為印刷加工中心,使兩地印刷業相互融合、密不可分。雖然香港與美、日、歐共體三大印刷技術中心在絕對產量、先進印刷設備制造等方面仍有差距,但其美、日、歐共體三大印刷中心的內銷高達90%以上,而香港的印刷品除在本地需求外,大部分外銷,所以大珠三角將是全球四大印刷中心唯一的外向型印刷生產基地。
四、共同打造大中華印刷航空母艦
大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區三者都想成為世界印刷中心,相互競爭的趨勢越見明顯。比如自大珠三角拋出“一小時經濟圈”后,長三角馬上反應,以“兩小時經濟圈”。所謂“一小時經濟圈”是指通過造價150億人民幣的港珠澳大橋,把大珠三角屬下的十大城市:深圳、惠州、東莞、廣州、佛山、肇慶、江門、珠海、鶴山、中山和香港連接起來。大橋建成后,估計大珠三角城市間的距離將縮短60公里,路程不超過一小時。而長三角方面,為進一步把江蘇、浙江和上海連在一個更快捷的輻射區,杭州灣繼寧波跨海大橋后,再建第二座跨海大橋,接連紹興和上??焖偻ǖ?,促成了長三角“兩小時經濟圈”的建設。
在一個特定的經濟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一小時、兩小時代表的是物流效益,時間、距離的拉近,使得城市群中的互動和分工更快速、更完善,其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但在產業的建設與布局方面,與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照搬。從印刷產業的發展現狀看,大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各有千秋,各種印刷包裝基地、印刷城、包裝中心的建設取得了喜人成績,但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低水平重復建設、產業結構方面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海外印刷巨頭紛紛搶灘登陸我國印刷市場,進一步激化了供需矛盾,競爭更加激烈。
暫且不論三者誰優誰劣,誰將成為未來中國的世界印刷中心。放眼全球,目前全國印刷業的產值還不到美國的10%,出口額遠在歐美及日本之下,整個大中華區急需擴大全球印刷市場份額;急需優化產業鏈、分工合作、錯位發展;急需資源整合、形成策略聯盟。如香港應發揮人才外向型、設備精良優勢,更加注重國際市場營銷、創意設計、產品開發以及高檔書刊的印刷等;臺灣應發揮其技術好、教育好的優勢,大力輸送技術、管理人才;而中國大陸應發揮人力、技術優勢,紙張、油墨、PS版等中國自主性生產印刷設備資源優勢,注重內外交流、包裝印刷以及其它人力成本較大的環節。
中國政府應與企業一道研究總體對策,在政策上逐步松綁,首先放寬對港資印刷廠的限制,減輕印刷器材關稅、放松或分類取消對印刷品、印刷輔料如菲林等的審核報驗管制、簡化出入關手續(如恢復到一般商品)等等。
我們應抓住歷史機遇,加強兩岸四地印刷業區域合作與交流,將中國建成為世界印刷工廠,共同打造大中華印刷這艘航空母艦,迎接新世紀的挑戰。未來網絡化的傳播時代,兩岸四地將形成一個新印刷板塊,以華文為傳播媒材世界,印刷業扮演角色也要重新加以定位,任務也將重新組合的看法,相信不久會實現的。